根据糖尿病足的病情以及严重程度、临床症状、感染情况及坏疽程度,临床将糖尿病足分为六级,并根据糖尿病足各级的具体病情变化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。
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与临床治疗: 0级:
属坏疽前期也称高危足期,皮肤尚无开放性损伤或病灶。
表现:
肢端供血不足,肢端发凉,皮温下降,颜色紫绀或苍白、干枯,刺痛,灼痛,麻木,感觉迟钝或丧失。
骨质破坏,肌腱韧带慢性损伤,跖骨头下陷,跖趾关节弯曲,常形成爪状趾,槌状趾,足拇趾外翻,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。
此期临床治疗:主要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,配合中药内服治疗,积极做好预防,保护好足部。
1级:
属坏疽初期:
皮肤已有开放性损伤或病灶。如水泡,血泡,鸡眼或胼胝,1~2度烫伤或冻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致的浅表溃疡。
但病灶尚未波及到肌肉组织。
1级糖尿病足的治疗是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,配合活血化瘀、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。
局部若肢端供血尚好,创面较小,应尽早逐渐清除溃烂组织,有利于溃疡愈合。
若下肢供血不足,并发症较多,应选用积极控制糖尿病及感染,待肢端供血得到改善,再做清创处理,并给予活血化瘀,去腐生肌药物外敷。
若有水疱、血疱,应在严格消毒条件下,选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容物抽出,使其干瘪,预防感染。
若有鸡眼、胼胝,应作部分或全部切除,涂以生肌散、生肌膏或表皮生长因子,促进创面愈合。 2级:
由于皮下组织感染形成脓灶或蜂窝织炎,致病菌已侵入深部肌肉组织,造成肌肉严重感染,形成局灶性或多发性小脓肿,或脓性分泌物沿肌肉间隙蔓延扩大形成窦道,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,脓性分泌物常从窦道口流出,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,处理得当预后较好。
2级糖尿病足的治疗:
严格控制糖尿病及感染,改善肢端血液循环,中药内服以活血通络,解毒化湿为主。
局部红肿者,可涂中药湿敷,以消炎祛肿。
已形成脓肿者,应切开排脓引流,保持引流畅通,但避免挤压或过分冲洗,以免感染沿肌间隙蔓延扩大。
若出现较多的坏死组织,采用蚕食的方法逐渐清除。
可在坏疽创面贴敷复方654-2外用药膜,或活血化瘀,去腐生肌的中药粉,以改善创面微循环,促进肉芽组织生长。 3级:
坏疽范围、深度进一步扩大加重。
肌腱,韧带组织已遭破坏,由于某支小动脉血流突发闭塞局部急骤缺血而造成干性坏疽,少数足趾或足跟,足底或足背某一部位局限性变黑坏死或干枯;
湿性坏疽者,多由于感染进一步加重,局限性或多发性脓肿融合,形成大脓腔,深至肌肉,肌腱,韧带组织均遭破坏。
足底或足背隆起,触之有波动感,脓肿周围炎性反应明显,常出现毒血症临床表现。但骨质尚未破坏。
糖尿病足3级的治疗:
在积极控制血糖及感染的情况下,可内服清热凉血、解毒利湿的中药,对局部脓肿应及早切开排脓;
对口小腔大的坏疽应扩大切口,保持引流通畅。
对局灶性或少数足趾干性坏疽,并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后,手术清除。
局部创面比较清洁红润者,可用生肌玉红膏,但局部仍需用抗生素预防感染。 4级:
属重度坏疽,由于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破坏,骨髓炎及骨关节病变或已形成假关节。
部分指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重度坏疽。
由于局部感染严重足骨浸泡在脓腔之中,直接加速加重了骨骨骼感染或骨髓炎,骨质破坏。
使肌腱,韧带失去附着点,骨关节失去周围组织肌腱韧带固定和张力平衡。
很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而形成假关节。
糖尿病足4级的治疗:
该级坏疽严重,应选用有效抗生素静滴,加大抗感染力度,并加大活血化瘀,改善循环与微循环的药物;积极控制心肾脑及其他急慢性并发症。
热毒重应加强清热解毒,湿热重应重在清热利湿,血脉阻滞应加大活血化瘀作用,创面新鲜、久不愈合应益气养血促进创面愈合。
对疑有厌氧菌感染或窦道较深,脓性分泌物较多者,局部可敞开创面,高压氧舱或红外线照射。
干性坏死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后,可自足趾基底切除:如足背足底发生部分干性坏疽,可将坏死足趾连同跖骨部分截除。
多个足趾坏疽并波及跖骨坏死,可作跖骨部分截除。
对骨质破坏感染者,除积极抗菌感染外,在清创时应对已失去生命力、脱离骨膜的死骨加以清除。 5级:
糖尿病肢端坏疽,在坏疽中属于极重度坏疽。
临床表现常见有三种类型:
一是由于严重感染导致足大部或全部湿性坏疽;
二是由于肢端较大动脉完全阻塞造成足大部或全部缺血性干性坏死;
三是既有感染又有肢端严重缺血,肢端严重缺血导致足大部或全部混合性坏疽。
常波及踝关节和小腿并危及生命。
糖尿病足5级的治疗:
该级是极重度坏疽,应在严格控制血糖、控制感染的情况下,做截肢手术治疗。